天同在我心里,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是二十多年的咨询辅导生涯中,难得投入了极深情感的为数不多的合作伙伴。到2022年,天同20年了。而我与天同的缘分,从2016年夏天,在武夷山的福州宣言聚会中与蒋勇律师和朱华芳律师相遇那一刻开始,不知不觉也已超过五年。算是陪伴了四分之一的天同岁月。
这五年,也正是天同从一家小而美的单体律所,成长为适度规模化的全国性律所的关键时期。这五年,有欢呼、有难过,有波折、也有收获。将这个过程以亲历者和第三方的视角总结出来,作为我为天同20周年的小小献礼吧。
时也势也,适度规模化之路的内因与外因
2014年2月,i黑马采访蒋勇律师后发表了一篇文章,这样描述天同:
这家成立不过11年,仅有十多名律师的小律所,不可思议的创下了诉讼案件超过90%的胜诉率,营业额达到数千万元,硬是从大所的围剿中杀出了一条金光大道,以至于钱伯斯(国际律师业顶级评级机构)在评价天同时惊呼:“胜诉率令人称羡,折服于其金融、公司等商事案件的处理能力。”
这个令人艳羡的结果源自天同早期十多年坚守的战略选择:专注重大复杂疑难商事诉讼,90%的案件不做,坚守北京一地。这个战略选择非常成功,使得天同规避了很多市场诱惑,只需要极少的律师,在北京一个办公室,以“坐商”模式,在胜诉率、人均业绩等方面达到了业界顶尖水平。
然而,研究过第二曲线的人都知道,一个组织沿着同一个战略持续发展,其业务总有见顶的那一天,这会给组织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2014年开始,小而美的天同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优秀年轻人选择离开。那时候,天同的合伙人主要有两类来源:一类是与蒋勇律师一起从天同创业时期走过来的律师,一类是从外部吸引过来的成熟人才,他们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天同的年轻律师,在当天同的坐商模式、几千万的业务体量下,感觉自己成为合伙人的希望非常渺茫。
骨干年轻人开始流失。这个问题,2015、2016年仍未缓解。作为一家以专业领先为立身之本的律所,从毕业生开始培养的年轻人能不能成为合伙人是影响天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天同的管委会希望找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非常巧合的是,东风来了。
2014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 和《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试点方案》。2016年11月1日,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同意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圳、沈阳设立第一、第二巡回法庭的基础上,在重庆市、西安市、南京市、郑州市增设巡回法庭。
天同专注重大复杂疑难商事诉讼,巡回法院的设置会影响案件的受理和客户的选择。这是小而美的天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天同适度规模化的东风。
如果说年轻骨干的流失是天同适度规模化的内因,那最高人民法院六个巡回法庭的设立就是天同适度规模化的外因。
一个新的战略选择需要审时度势,在外部重大机会、内部差距驱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更有可能成功。天同抓住了契机,做出了一个十多年没有下决心的战略选择:顺势而为,在最高法院巡回法庭所在地开设六个天同分所,从小而美走向适度规模化。
天同的第一张战略地图
方向定了,怎么开展?天同的合伙人们都没有异地开过分所,也没有管理全国性机构的经验。战略落地需要更清晰的策略和路径,要摸着石头过河,但不能没有准备地过河。
于是,2017年5月,当时天同的19位合伙人齐聚雄安,在华润大学雄安校区开始了第一次的合伙人培训,一起共商未来。尽管已经过去很多年,合伙人们在清晨、在白天、在夜晚一起热烈研讨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在三天两夜的战略研讨中,所有合伙人一起澄清了天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第一次明确了三年内财务层面有结构地增长目标是什么、客户层面有目的地经营目标是什么、流程层面有指向地建设目标什么、学习成长层面有意识地提高目标是什么,最终形成了天同史上的第一张战略地图。
这张战略地图以清晰的结构化图形形式,将模糊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路径描述出来,成为战略落地的指引。它承载了三个方面的合伙人共识:
我们追求什么?
——天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我们的阶段战略是什么?
——以巡回法庭所在地进行全国布局,实现天同适度规模化1.0。
我们的具体目标和路径是什么?
——三年内快速完成布局,财务层面实现业务规模高速增长、成功孵化新业务,并在客户、流程、学习成长层面建立起与战略目标相匹配的组织能力。
我也是在那次会议上收到了“天同战略指导顾问”的聘书,开启了持续五年的战略陪跑。后续也与合伙人们一起更新了多版天同战略地图。
适度规模化1.0的诞生
天同以南京开局,深圳起势,重庆守角西南,西安沈阳分挂西北东北两角,终局点天元郑州,迅速铺开了覆盖全国的一盘棋。
2017年6月,天同南京分所开业。
2017年9月,天同深圳分所开业。
2018年1月,天同重庆分所开业。
2018年8月,天同郑州分所开业。
2018年9月,天同西安分所开业。
2018年11月,天同沈阳分所开业。
自此,从北京出发的天同七星同耀神州。天同顺势而为,以巡回法庭所在地进行适度规模化的全国战略布局1.0,落子成功。
布局完成只是新战略落地的第一步,更难的还是区域深耕,各分所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按照战略地图的指引,每年各分所都会讨论形成所在分所当年度的重点工作,包括客户拓展、品牌建设、作业管理、人才招募、队伍建设等,每个分所内容各异,以OKR表单的方式呈现。这些工作,有清晰的衡量标准,分解到具体的责任人。责任人要对实施策略、具体行动进行思考,并通过合伙人会议进行研讨和完善,然后实施。
每个季度,天同全体合伙人都会召开一次复盘会。各分所主任对当季度的关键指标进行总结和述职,盘点得失,将经验分享出来,将差距也明确出来,并滚动更新下个季度的重点工作。
每年年初,全体合伙人还会齐聚一地,在三年战略指引下对上一年度的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复盘,对下个年度的战略重点进行研讨和梳理。每个分所阐述的时候,其他分所的合伙人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帮助拾遗补缺。
这样的方式,看起来很耗费时间精力,也是合伙人们所不擅长和喜欢的,但它确保了战略方向不偏移,并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让策略、路径尽可能高效,减少无用功。
律所的合伙人们有一个特点,既要做业务,又要做管理。偏偏合伙人大多都没有经过系统的管理知识方法学习,主要凭借个人直觉和经验,习惯和风格都差异很大。组织采用统一的管理方法,推动风格各异的合伙人们,使用同一套管理语言和效能工具,下笨功夫,结硬寨、打呆仗,让天性自由的知识工作者,共同作用于组织目标,并产生1+1>2的成效。
天同适度规模化的第一个三年战略周期,2017~2019,从律所整体实力上非常漂亮地交出了答卷。优秀人才的陆续加入、胜诉名单的不断加长、新业务的爆发增长、标杆案件的数量增加、各权威榜单的排名提升、人均创收的持续领先、天同品牌影响力的明显提升.......,这些都是在适度规模化之前大家所担心的。好在,天同在战略扩张中牢牢守住了品质,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增长。
梦想变成现实,最关键的还是人
人,是战略的核心动力。适度规模化的过程中,最考验的是天同的关键人才供给能力,包括派驻、招募和培养。
——要开设分所,分所主任从哪里来?如何确保天同文化价值观不稀释、作业品质不下降?必须靠现有的合伙人主动到不熟悉的地方去重新打拼,建设、耕耘,慢慢扎根。
——当地能不能吸引到好的合伙人?他们能不能很好地融入天同团队?能不能在天同事业发展中实现共赢?
创始团队成员率先行动。陈耀权律师、王峰律师,二话不说,拎着箱子奔赴深圳、南京开创分所。王峰律师作为第一个派驻异地的分所主任,所有的事情都无先例,那就尽可能做到最好。创业时期,条件非常艰苦,陈耀权律师甚至将行军床支到了办公室,以这样的精神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影响后面加入的新天同人。北京办公室的执行主任彭卿律师担当的则是幕后工作,参与每一位成熟合伙人的引进,默默支持,非常耗神。
年轻合伙人也勇于担当。80后合伙人王晓雨律师、杜晓成律师、张小健律师,也分别请缨,带着天同事业的热情,带着年轻人的锐勇之气和一点点莽撞,奔赴重庆、西安、沈阳,在陌生的城市开始了艰难的创业旅程。王晓雨律师和杜晓成律师甚至将家人迁到了当地,生活上同样从头再来。
除了派驻,天同分所主任中也有外部招募的成熟合伙人。通常成熟合伙人加入天同之前都有种种担心,天同的独特业务定位,使得大部分成熟律师进来要舍弃过去的大部分业务类型,业绩上会不会受影响?天同有很强的文化价值观导向,特别强调团队协作和相互支持,以前相对自由的工作习惯会不会影响融入?天同重视课题研发、专业培训、人才建设等非业务工作,过去做得少的合伙人能不能适应?
天同郑州分所的主任赵剑英律师很好地应对了这些难题,成功融入,实现了双赢。他立身持正,经验丰富,善于带人,乐于协作,积极将天同的品牌影响力和全国资源引入当地,也将天同的办案经验和专业品质植入团队,很快将郑州团队打造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品牌。
每一位分所主任,在创业初期都身兼多职,一点一滴,从头做起。他们变身猎头,在当地招兵买马,讲天同过去,谈天同未来,说天同文化,吸引优秀的成熟律师和年轻小伙伴加入分所一起创业。他们变身工头,盯装修进程,出入简陋的工地。他们变身培训师,将天同文化、案件办理经验毫不保留地输出给新伙伴,只为团队成长更快。他们还变身知心哥,关心同事们的动态,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伸出帮助的手。
除了分所主任,天同还有一大批愿意奋斗、敢于挑战、坚持天同文化价值观的合伙人群体和优秀年轻人群体。他们坚守天同精神,坚持作业品质,通过一点一滴传承天同文化,通过一个一个案件树立天同口碑,成为天同适度规模化战略成功的动力内核。
相比十多名律师的时候,天同现在可以说得上人才济济。但人多了,不好管。关键是抓好两个方面:理念共识+制度规范。
理念共识,天同一直做得很好。战略的周期性会议,不仅是战略目标复盘,无形中在合伙人层面也起到了天同文化的共识作用。平时,合伙人在天同价值观方面的率先垂范普遍做得很好,小伙伴们常能说出让人敬佩的合伙人事例。天同的月度生日会暨胜诉案例分享会,让团队的凝聚力变得更强。王真律师主导的天同诉讼圈“天同文化”栏目,及时将文化理念方面的人物、故事、组织行为分享出来,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很多机构制度先行、激励先行的做法截然不同,天同往往是先努力做事,后总结规范制度。2017年就开始了陆续外派,一直到2020年天同才出台了正式的外派人员管理办法,明确了外派合伙人和律师的补贴和相关倾斜政策。到目前为止,管委会成员和分所主任均未享受管理职务津贴。天同的合伙人主要采用计点制,共同做大蛋糕,共同分享整个组织发展的收益。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但同时也是一个不确定的逻辑,毕竟组织和个人受益的阶段和程度可能不相同。蒋勇律师常说,“因为相信,所有看见”。天同的合伙人们,相信适度规模化对组织和个体都是有益的,并愿意在制度规范之前为此付出最大的努力,使得第一个战略周期目标得以圆满实现。
令人欣喜的是,2019年,天同从毕业生开始培养的年轻人——曹玉龙律师、李谦律师、孟也甜律师通过了合伙人晋升评估,成为第一批天同自己培养的合伙人。他/她们的晋升,很好地回应了天同适度规模化的初衷。
世易时移,没有一成不变的战略
时光荏苒,中国的营商环境在发生变化,每个组织的内外部环境也都在发生变化,战略需要围绕中长期趋势和组织自身的变化做出迭代。
2020年1月8~10日,天同合伙人再次齐聚深圳大梅沙,复盘上一个战略周期的得失,探讨下一个战略周期的重点。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天同将顺应大势,开设上海办公室。
2020年10月10日的上海分所开工仪式上,蒋勇律师提到,曾经“小而美”的天同以更成熟的姿态从首都北京来到了魔都上海,是一次重要的“适度规模化”战略升级。三个方面的原因支持了这个升级:第一,一个组织的规模扩张是人才成长的自然要求。第二,天同合伙人和小伙伴对发展战略和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共识,以及已构建起来的基础管理制度,让天同有能力再次出发。第三,随着业务板块的扩张,天同的战略重心更关注本地客户,而上海以及华东是未来最重要的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丰富审判经验和深厚学养的辛正郁老师,从北京派驻,领衔上海办公室。在第一个战略周期中成功孵化并将破产重整业务带到新高度的合伙人池伟宏律师,从深圳派驻,担任上海办公室执行主任。一批优秀的成熟人才也纷纷加入天同上海。年轻人也不例外,天同上海招募年青律师的录用人数与申请简历的比例曾经一度夸张地达到1:800的程度。
时移世易,没有一成不变的战略。新生力量不断进来,也有一些人和机构的变化和离开。这个过程,对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痛苦的,但也是必然的。这期间最重要的影响是创始人蒋勇律师的辞世,很多人过了很久才接受这个事实。好在天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管理机制,天同的新管委会稳健地接了班。
美国著名组织理论家、心理学家卡尔维克强调,“组织”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动词。组织是不断进化的,人与组织是一个动态适应的过程。离开的天同人,绝大部分仍然对这个组织有着独特的情感,因为这里的专业精神、这里的求新求变、这里的理想情怀,也因为这里有一群优秀的同事。有一位四川的律师说,“天同的生命来自于它的专业,尤其是在这个流量当红的时代,天同律师难得的保持敬畏、留有初心,安安静静埋头苦学,堂堂正正认真办案。”在这样的氛围下,与优秀者同行,无论长短,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20年只是起点,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天同的阶段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天同的长期事业梦想——参与打造更加公平正义的法律生态圈(使命),致力于在重大复杂商事争议解决领域,成为最可信赖、最受尊重的伟大律所(愿景),仍然道阻且长。
20年只是起点,未来需要全体天同人继续探索。近几年宏观经济形势多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在天同2021年和2022年初的战略研讨会上,合伙人们频频提及“做难而正确的事”。
继蒋勇律师后担任天同管委会主任的辛正郁老师提出了对未来天同的期望:
作为一个有情怀的经营组织,我们要做这个行业大家普遍关心的事情,也要做这个行业少有人关注的事情。期望天同成为:
这是一家卓越律所承载的意义。每一条,都是难而正确的事情。每一条,又可以转化为具体的目标与行动,成为天同组织能力建设的方向和着眼点。
2022年,天同20岁了,脱离懵懂,正桃李弱冠。这家以“福星”命名的律师事务所,以不断回归本心的内省和专注极致开放创新的精神,一直在自我迭代和成长。价值观和法律行业情怀的坚守,使得天同更像一个理想与现实的交汇地,吸引和承载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在难而正确的道路上持续进步,让自己的人生更美好,让整个组织更卓越。流年不负,岁月可期,祝福天同。2022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