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成:向内求,向外修 | 天同故事
Posted on:2022.09.25 20:17 Author:杜晓成 Source:天同诉讼圈

 

 

 

 

我是匹驽马,所以吃了天同的“回头草”。

天同是我进入律师行业最初的地方,后来因缘际会,辗转离开又回到了这里。曾经常常被人好奇地问起:你都离开天同这么久了,为什么还要回来呢?而且不仅回到了天同,还要从北京被派驻到西安去“拓荒”,图什么?因为什么?

说实话,我也说不好,到现在也许都没有一个什么明确而具体的理由,但却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笃定。每当无言以对的时候,我只好举个例子说,就像我要逛街买件衣服,看到一件中意的,但想着这条街还那么长,可能还会遇到更好的,所以接着往前逛,试了很多款式后才发现,还是最初看到的那件最适合自己,所以折返回去买了最初的那一件。说白了,那时候还是年少,经历的太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至于错过了很多好的东西而不自知。在我们的一生中,很多关系不像买东西这么简单,一旦错过就再也回不了头了。能回来,对我而言无疑是幸运的。尤其是回西安这几年的经历,更是坚定了我的选择。

 

天同初体验

 

TianTong2013年6月17日,是天同毗邻天安门、与故宫连墙的四合院作为新办公场地正式启用的日子,也是我入职律师行业的日子和地方。

刚进所的第一周,因为手里没有分到什么具体的工作,所以会自己安排一些学习任务。一天我正在看书,跟我同天入职的石老师起身舒展筋骨,在办公室里来回溜达,见我在看书就问到:“晓成,看啥呢?”我顺势翻过书的封面给他看了一眼,结果他说:“这书啊,我参与编写的。”此言一出,我石化当场。当时真不知道自己是该继续看呢还是该麻溜收起来。看吧,这是跟我同样是新手的同事写的,小心思觉得自己好像跟人家差的有点太远了,脸上挂不住;不看吧,自己又真不懂,也不能不懂装懂,欺骗自己。真的是尴尬无比。入职之前,还曾豪情万丈的幻想着自己在北京这样的大舞台上以后要做成什么样、什么样的大律师,但那一刻,瞬间就把自己所有的想法掐死了,太不切实际了,能赶上自己同一个办公室同事的水平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就了。一直觉得自己法学科班出身,研究生学历做律师应该够了,一聊才知道石老师是吉大的本硕博,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人大的博士后,其他同事也都是从顶级法学院校毕业生里优中选优而来。这就是我当时所处的工作环境,可太“恶劣”了。既然天资上比自己的同事已经输了一大截,再不多下点笨功夫,不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怎么可能赶上跟大家之间的差距。之后的日子里,基本上每天上班都会早到办公室一个多小时,晚上下班的时候也几乎都是深夜最后一个离开。同一个案子,别人看三遍四遍案卷,我要看上不知道多少遍,最后案件材料熟悉到可以背出关键条款。这样的节奏成为我日后工作的常态,以至于无论是不是下班时间、是不是周末,只要我人没在办公室心里就感觉很惶恐,放假在家的时候也是走来走去,几乎很少可以安静的坐在沙发上,而只有回到办公室,坐到自己的工位前,才感觉整个世界都平静了下来。现在回头想想那段时光,真的很卷。

站在今天,我真的特别感谢那段经历。某种意义上来讲,那段经历甚至可以说塑造了我做事的态度。我一直认为天同是最适合年轻律师成长的地方,可以有一方天地,让自己心无旁骛、恣意生长,不用去考虑案源问题、生计问题,也不用去考虑各种复杂的关系问题,在这里就是能力说话,你只需要专心致志的做好经手的每一件案子,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就好了,她会巴不得你、也会鼓励你又好又快地成长。而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否天资聪慧,都极为勤奋,你身边的同事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每个人身上都有非常耀眼的闪光点值得你去请教学习,大家互相打磨互相促进,形成了争先恐后向好的氛围,让身处其中的你想不进步都难。一次年终总结,小甜甜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她入职天同的初体验,“静水流深、斫雕为朴”,我不似她那般文艺,但也深以为然。

 

回西安的第一年

 

TianTong决定回西安之后,奶奶高兴的打来电话说:“这下好了,离家近,可以常回家了。”我虽口头上应着,但心里知道,往后的日子虽然离家近了,但可能回家的机会真不如远在北京时来得多,毕竟创业跟上班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尤其是扛着这么重的“一面旗”。

等到拖着行李箱,一个人下了到西安的高铁后,压力才真实的扑面而来,这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受。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即使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站在街头也会莫名的觉得空气中都弥漫着压力,只要回到家乡,迈开脚的一霎那顿感天气爽朗、神采奕奕。而现在,于我来说,这种感觉却反过来了。起初到西安那段时间,自己一个人真的是非常忙乱。要跑办公场地看装修进度和质量,要和设计师反复沟通修改空间布局甚至插座位置;要去税务银行等部门办理开户注册及各项审批;当然也要同时循着一丝可能的线索去拜访任何能搭的上线的客户;还要一个一个去面谈应聘者,物色未来的搭档。就好比既要盖房子,也要同时搭炉子生火准备做饭,但显然还不知道下锅的米在哪里,以及跟谁一起过日子。为了方便,我随车装上自己的换洗衣物和公章证照,起居有时候都在车里解决,真的算是开着“皮包公司”,过着居无定所的游荡生活。后来出差回北京见到蒋律师,我还埋怨地说,你们把我扔在西安怎么一点儿都不管,连个电话都不打。他反倒笑了,说:“晓成啊,我们是相信你,你就按你自己的想法看着去干吧。”今天回想起这一幕虽然觉得特别暖,但当时,我几乎笃定他又在忽悠我了。从商业角度而言,一家公司开设新的分支机构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开发一些新的增量业务,而不是去做已经握在手里的存量业务。也就是说,西安办公室成立之后,我们得靠自己的力量去找食儿吃。在没找到案源的那段时间里,我过的特别狼狈,每天进办公室的时候都是低着头脚步特别快,因为我害怕跟同事的眼神交流,感觉他们就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而我却没猎到食物带回来给他们,非常愧疚。所以每天疲于奔命,几乎是以间隔半小时为单位出现在一个又一个场合,一天下来到晚上回家停好车,腿软到站不起来。记得2018年五四,我已经有三个月没看到女儿了,那天她从北京到西安来看我,却不巧赶上我到西安后最忙碌的一天,本来电话中说好了去车站接她,然后陪她一起参加幼儿园面试、一起吃晚餐,都被我临时取消,凌晨2:30我回到家的时候,她竟然抱着自己的小被子还在客厅等着我,看到我进门,她也不说话,就是哗哗的流眼泪……

虽然回西安之前,我对即将面对的困难做了充分的预估,但第一年扛下来,我才发现自己的想象是多么的贫瘠。这一年我所作的事情,几乎90%是头一次做,想象到的和想象不到的,全都一股脑袭来,而且还不能躲,我是这个办公室的负责人,我得兜所有事情的底。原来做案头律师的时候,觉得自己点灯熬夜做案子好辛苦啊,合伙人不是这儿跑跑就是那儿坐坐,看起来真轻松。跟很多人一样,累的时候也经常在心里骂领导。但这一年的角色转换,让我真切体会到了所有人的不易。年底时,一句话非常自然地从脑海中流淌了出来,我把这句话作为了我第一年述职报告的尾页,“理解了曾经所有的不理解”,当这页PPT播放出来的时候,面对全所同事我竟泣不成声哭成了狗。

 

收获的第一份信任

 

TianTong由于完全是从零开始,在本地也没有任何的客户和业务积累,所以一开始接触到的业务机会非常少,即使偶然能撞到一个,在法律上也基本凉透了。但就是这样的案子,我和同事们也要全员参与仔细研磨,正反两面给它再煸一煸,看能否炸出点油星子。

大概是到西安后的两个月左右,我才终于签下了西安办公室的第一单业务,激动的我绕着曲江池跑了两圈。这个案子的客户是一家大型民营施工企业,因甲方拖欠工程款发生纠纷,一审、二审均未实现诉讼目标。公司老板张总虽然知道自己允许他人挂靠违反了法律规定,但在他已经向案外人垫付了巨额材料款、劳务费等款项的情况下,一、二审都没有支持他对甲方的诉求,让他在感情上有些接受不了,委托我们向最高法院申请再审。承办法官注意到了围绕本案法理与情理交织发生了一系列的衍生诉讼,所以希望通过调解一揽子化解双方之间所有的争议。但因案值较高,双方又积怨已久,调解工作进行的非常艰难。合议庭几次组织,好不容易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到最后一些差距的时候,双方谁也不愿再多做出一点儿让步,赌气杠上了。眼看调解要崩,为了客户的实质利益,我给张总解释到:“对方目前已经做出让步愿意对您的损失进行补偿,虽然与您的预期还有一点差距,但已经比一、二审判决的结果好多了,整个过程您全程参与,个中不易我相信您有切身体会,这样吧,这个案子的律师费我不要了,您就调了吧。”我们的真诚打动了客户,在场各方无不吃惊,法官也对我们积极促成调解表示赞赏,双方就此迅速达成一致,并且一揽子解决了衍生的其他几件关联案件。纠纷化解,争议双方就此解套。

我们一直认为,商业是天同存在的基础,而不是目的。我们想要去到的远方,是努力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律师事务所,在一件件个案上用心、用情,找寻自身对社会的价值,而不是价格,不把委托人交给我们的事情纯粹当成生意来做,让法律这个生态圈更好一些。张总的这单业务做完,我跟他也熟悉成了朋友,虽然论起年龄差着辈分,但也偶坐曲江池畔吹晚风、喝夜啤酒,是为后话了。

 

最温暖的事TianTong

 

最温暖的事,是看到每一位伙伴的成长。

人是初创律所的核心,也是推动律所飞轮效应的着力原点。西安办公室创立之初,虽然我们以近乎苛刻的挑剔眼光从数百位候选者中只选出了几位同事,但由于大家普遍比较年轻,加之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执业机构,作业水准层次不齐。如果这个问题不首先扎扎实实得到有效解决,那么我每开发一个客户就有可能失掉一份信任,进而陷入厄运之轮。为此,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扎紧口袋”不搞招聘增加人手,伙伴们虽然偶也唠叨工作多、工作累,但反倒都争着要求被安排更多的业务,甚至有同事会因为手里的事情少而急到哭鼻子。因为大家知道,做的越多,自己成长的越快。

那个时候,如果哪位同事被分到了新案子,你能明显的从他的眼神中看到闪烁着惊喜的光。身处其中,能浓烈的感受到每一位同事蓬勃而强烈想要变得更好的欲望。当时在谈案子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有个特别有趣的场景,就是几乎每次在跟不同的客户初次会谈前,从我们进入会场到走到桌前坐定,我几乎不用抬头也能明显的感知到对面坐着的一众“甲方爸爸”射过来的诧异的眼光。

见多了这种场景,我也就知道了他们都在疑惑什么,所以不等他们开口,我通常都是以这句话开启会谈的:“我知道我们的团队看着比较年轻,不过各位先听听方案。”有一宗合作开发房地产纠纷,我们跟公司法务接触过两、三轮之后,他们表示要等老板见过我们之后才能最终决策是否委托。到了约定时间,这位上了年纪的地产公司老板从快步迈进会议室大门的时候,只用余光扫了一眼我们的办案团队,之后就头也没抬,双手抱于胸前直接“葛优躺”在对面的沙发上谁也不理。在我们向他汇报案件的前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一言未发。但随着汇报的深入,我发现他的神情逐渐出现了变化,身体也慢慢坐正了,双手伏案边听边记。我知道,他对我们感兴趣了。等我们讲完分析意见和诉讼方案,他直接从法务那里全部接过了话匣子,几番探讨之后,当场拍板将案子交给我们来做。那一刻,相信他一定是通过我们的讲述,看到了我们收到案件材料后近乎不眠不休,几天时间翻遍吃透了数千页的证据材料,切中了案件核心,也让他看到了这帮年轻人做事的态度。

很明显,用心和努力,客户是看得见的。正是这帮年轻的面孔,最终扛起了西安办公室的一片天。我们通过直接竞标,正面PK拿下了一件又一件业务。今天来看,虽然还是几年前的那帮小伙子小姑娘,但却不会有人再向我们投来那样异样的目光了。毕竟我们的90后律师也在今年荣登“中国律界俊杰榜30强”,相信后面的日子里,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伙伴荣获此等殊荣。

当年那段看似辛苦的经历,现在已然变成了同事们每日熟悉而自然的工作习惯,熬过去了也就进阶了。对于每一位有此经历的同事而言,都是幸运的,因为有这么个地方和能量场,可以让自己与一帮三观相投、互为倚靠的搭档彼此成就,恣意成长;当然,对于天同这个组织来说,无疑也是幸运的,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个怀揣理想、追求极致的同事,聚沙成塔,大家背靠背也在推动着天同向好发展。疫情三年,今年对行业来讲尤感困难,前几天看到一篇报道说北上部分律所的收入下滑高达70%,部分业务今年甚至还未开张。对于那些外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无力改变,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我们自己,做好手里的事情,尽好自己的本分。以我们的确定性去面对外在的不确定性,让那些看似遥远的期待,在我们的努力下越来越近,也让未来的我们,柔软且强悍。

 

 

Our people
  • E-mail:duxiaocheng@tiantonglaw.com Office:X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