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仍在来时路,从未有过孤独 | 致《办案手记》读者们的一封信
Posted on:2022.03.19 00:38 Author: 杨骏啸 Source:天同诉讼圈
 
动图

 

 

 

 

《天同办案手记》一书在今年完成了全部出版工作,并且于前两周进行了线上销售活动。很多第一时间抢购到书的读者都在私信中向我展示收到书籍的情况,也有很多读者很关心购书的渠道。我作为《办案手记》栏目的主持人和主编之一,对此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大家对天同诉讼圈和办案手记栏目的支持。借此办案手记出版的机会,我给各位读者介绍一下办案手记栏目的由来,文章的构成以及如何运用办案手记的文章提升自己。

 

 

 

 

办案手记的雏形实际上是天同自己的分享会。

 

开放分享一直是天同核心价值观。从天同开放日到天同诉讼圈,天同的对外开放脚步一直没有停歇。而天同内部的分享文化也是吸引很多年轻人的重要因素。早期是各办案团队之间会就一些疑难法律问题等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不必拘泥于何种方式,哪怕是茶水间、食堂里都会有这样的讨论。在我加入天同的2014年初,时任天同业务主管合伙人的陈耀权律师(现任天同管委会委员、深圳办公室主任、《天同办案手记》主编)提议在每天的下午茶时间,由各位律师轮流分享一个小的知识点,大家边吃边聊,时间大约在20到30分钟。这个提议算是天同内部分享的首次“制度化建设”。由此开始,每天下午4点,大家便放下手中的工作,到院子里或者食堂里一边吃点水果饼干之类的小食品,一边听轮到分享的律师讲述要分享的知识点。

一开始大家还是习惯于分享一些法律问题,尔后慢慢发现,就法律问题而言,半小时时间实在是过于短暂。很多法律问题所引申出的理论问题,司法实务问题等越来越多,大家的讨论也比较分散,短时间内很难有确定性结论或者深度的思考,效果并不是特别好。这时候有人提议大家可以多分享一些比较简明的实务技巧,比如证据册子怎么装订,案例检索有哪些诀窍等等。这样的主题分享内容既实用又不深奥,分享的同事也没有太大压力,因为都是自己日常办案过程中的做法。下午茶时间里,律师们的分享慢慢就集中到这一类主题上,有的甚至还经常把办案团队的复盘搬到下午茶里来进行,比如上午刚刚开完庭的律师会分享上午庭审的过程,比如哪位法官提出的问题比较多,对方律师的证据册和文书格式有没有可供借鉴之处等等。比如我本人曾经也在办理一桩代表银行申请扣押外轮后,在下午茶时间里分享了奔赴几个港口追踪船舶的经历,包括如何向海事法院申请,如何寻找船舶下落,如何判断船舶下一个目的地等等。当然这类分享活动还是以口头性质为主,主要靠分享人口述,大家插话提问,并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记录。

 

随着天同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的小伙伴人数也不断增加,各地办公室陆续设立。

 

2017年,陈耀权律师和我分别奔赴深圳和南京工作。原先每日全体律师一起面对面分享的条件便不复存在了,与此同时,随着天同业务版图的扩大,内部分享交流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当然,随着各地办公室的设立,当地小伙伴也有非常丰富且更贴近各地的办案经验可供分享。虽然有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可供使用,但是办案经验和技巧类的知识相对比较琐碎,也没有绝对清晰的体系和逻辑结构,各位律师的办案经验也必然有其主观的层面,难以采用标准内训的方式去推广。基于此,2018年天同诉讼圈栏目改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创立一个新的栏目作为天同各办公室之间互相交流经验的平台,同时也对外分享我们的办案经验。“办案手记”这个栏目就此诞生,我也成为这个栏目的主持人。

栏目创立之初的定位就非常鲜明,分享的是办案实务经验,尽量避免涉及到过于专业的实体问题。

 

栏目创立至今全部是天同的原创文章,即由各办公室的年轻律师(主要是辅庭律师和主办律师)根据自身办理具体案件中的经历来撰写。一般来说,各办公室确定好作者之后,我会先和作者就选题进行交流。通常作者会提出两到三个选题,我会和作者讨论哪个选题更有价值,以及这个选题下有哪些内容可以分享。在确定选题和大致提纲之后作者就会开始撰写,文章一般要通过所在办公室的高年级律师、分管合伙人和栏目负责人三次审阅,最终经过天同诉讼圈编辑部校对排版后在公众号上推出。

 

 

 

 

现在大家手中的《天同办案手记》这本书,基本上都是自2018年栏目创立以来到2021年初的文章中精选出来的。其实在办案手记栏目中发表的文章,并没有明确划分板块,只要是与争议解决有关的实务经验,从法律检索到文书写作,从证据组织到接待客户,都可以落笔成文。我们倡导以小见大,针对特定的实务问题点写透、写细。在出版书籍的时候,出版社出于对纸质书籍类阅读习惯的考虑,希望我们就所精选的文章进行分类。我看了所有的文章之后,与天同诉讼圈编辑部的同事们反复商议,将文章划分为了十二个主题作为书籍的章名,包括“法律检索”“案件评估”“会见客户”“证据运用”“庭前准备”“出庭技巧”“类案研究”“法律文书”“办案实操”“理论探讨”“实用贴士”“心路历程”。但是正如我在前文所说,当时这些文章的撰写并不是按照书中的十二个板块划分的,所以这些章的名称以及每一章之间文章的内容和性质,也不是完全泾渭分明的。各位读者阅读的时候也无需拘泥于章节名称,主要是认为文章可以为自己所用,都可以灵活运用。

 

 

 

 

最后,我想谈谈关于怎么运用办案手记提升自己的问题。

 

我认为《天同办案手记》这本书与其他同类型书籍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于诉讼实务经验的总结,而不仅仅是对法律问题的总结。因此,这本书对于刚入行的有志于争议解决业务的年轻律师是最为合适的,它可以让年轻律师快速汲取一线律师的经验。这些文章的作者绝大多数是刚刚迈入律师行业不久的年轻律师,在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在办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正是很多读者朋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信很多读者朋友阅读此书后可以当即在自己的办案过程中加以运用。

正如天同创始合伙人蒋勇律师在序言中说的,办案经验的积累主要还是要靠亲身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法律行业尤其是争议解决领域的个性化是最为突出的,单靠汲取他人的经验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还是要依靠自身的积累。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在你第一次遇到或者第一次操作某个事项的时候,先大量的通过阅读文献,请教他人等方式,做好处理该事项的预案。比如第一次遇到复杂的民间借贷纠纷的时候,你可以参考书中《如何搜集“高利转贷”的证据》一文做好搜集证据的预案。再比如你面对当事人提出如何执行到期债权的问题时,除了法律检索之外,你还可以参考书中的《到期债权执行——执行行为异议一案引发的思考》一文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当你做好这些准备之后再与当事人或法官交流,心中就有了一定的底气。同时,你也可能在处理具体实务过程中,发现与文章中不一样的情形,或者延伸出来的其他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自己积累经验的机会和过程。在此,我建议年轻律师不光是要学习类似于《办案手记》中的文章,而更要定期总结自己办案过程中的经验,大到每一个案件结案之后的总结报告(主要聚焦于法律问题),小到办案过程当中的每一步完成后的复盘(比如某某法院财产保全的流程是什么)。这些总结最好是用文字的方式留存,无论是用手写记录还是印象笔记等软件工具,不要单凭自身记忆或者口口相传,这样总结的经验才有分享和传承的价值,也能够更稳定更具体。也许未来办案手记栏目向读者开放供稿的时候,大家积累的这些素材便是投稿的来源。

 

 

 

 

“下次你路过,人间仍有我”。

 

我们也注意到很多读者给我们栏目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包括希望从类型化案件的角度多总结相关经验,比如新金融类案件,证券纠纷类案件等等。我们非常感谢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天同始终是跟大家一起共同成长的,有些新兴的业务领域对天同来说也是个积累经验的过程,我们也会在办案过程中继续秉持开放分享的精神,不断拿出更高质量的文章贡献给大家。让我们期待《天同办案手记》的更多续集与大家见面。

 

杨骏啸2022年3月19日

 

 

免责声明

本文及其内容仅为交流目的,不代表天同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建议或决策依据。如您需要法律建议或其他专业分析,请与本文栏目主持人联系。本文任何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公众号后台取得授权,并于转载时明确注明来源、栏目及作者信息。

 

 

 

 

 

“办案手记”栏目由杨骏啸律师主持,战斗在办案一线的天同律师们将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日常工作中点滴形成的思考。如您对“办案手记”栏目有任何想法、意见、建议,欢迎留言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