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卿: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 天同故事
发布时间:2022.07.17 20:44 作者:彭卿 来源:天同诉讼圈

 

 

2022年12月30日,他就满20岁了,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也跟着他走过了第14个年头,同志同行,与有荣焉!在这里,我要感谢他对我的呵护、包容和激励,也让我同他一起见证了律师行业在互联网浪潮下的飞速发展、变革和融合。在这个成年季里,我也重拾笔耕,回想和讲述一下我和他的相识、相知和相爱,还有很多与他的第一次。

为什么选择他?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参加过天同校招的小伙伴们基本上都被虐过,但虐我千遍却待他如初。我虽然是作为社招人员引入的(我有律师本还是大龄青年),但当时就是白纸一张,我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带有国营性质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了几年,从所谓的法务综合岗到前期开发部,再到开发中心办公室,虽感觉一路小获赏识却与法律渐行渐远,直到2008年9月我下定决心加入律师队伍,就赶上了天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校招(含社招)。如今,我依稀记得陈耀权律师第一次见面时说的“我们这次是从北大、清华、人大和政法等一流院校招聘,这些孩子都很优秀,你跟他们比没有任何优势,要有心理准备”。于是,我开始了职业生涯中最“残酷”的一次求职经历。

第一次走进老天同位于东郊民巷的小红楼,笑容可掬却疾风电火般的西装男陈律师扔给了我一本装订好的案件卷宗,“来了啊!我马上要开会,半个小时左右结束,你先看这个材料,然后跟我说说你对案件的看法”,话音刚落人已转身而去。我看了一眼手表,急忙打开卷宗,天啦噜!这么多文件才半个小时,心里暗自骂娘,什么也别管了,直接一把翻到判决书“本院查明”,抄起纸笔边看边画,我人生中第一张法律关系图诞生了,这可能就是天同“诉讼可视化”的源起啊!

“怎么样?可以了吧,你说说这个案件的焦点问题和你的观点”,哐!陈律师推门而入,容不得半点思考,我硬着头皮本能地谈了我对合同效力的分析和意见,幸运的是我很快得到了认可,“不错,功底和意识还可以,我让人力主管跟你聊聊”,我暗自窃喜。可这时又一位西装男推门而入,鹰一般的眼睛,豹一样的速度,标志性白头和笑容(那时候应该半白)。

“这位是……?”

“面试律师的,专业上考察了,还可以,湖南老乡。”

“噢!是吗?那你先出去,我来跟他聊聊。”

蒋律快速扫过我的简历,注视着我,“你在房地产公司发展得很好,为什么要来做律师?”如何回答的已然记不太清了,但这一刻让我想到了天同后来的招聘语“我们只招诉讼发烧友。”

“你的情况有点特殊,条件不错,相比应届毕业生你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有本但律师经验基本空白,如何定位?我们需要好好想想,回去等我们通知吧。”

就这样,我不到半天时间就完成了一面到终面,尤其没想到蒋律的出现,当时觉得这就是天意。但若干年后我分管人力资源,才理解这是天同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因之一。一位首席合伙人既然如此重视人才的招选,我相信在那一刻大多数主任不会选择立即坐下跟我面谈。多年后我们校招启动“天同体验之旅”活动,每个合伙人和骨干律师都会全程参与,倾尽全力为天同选拔优秀人才,也让喜爱天同的小伙伴们近距离、更深入了解要从事的工作和工作中的团队,我记得当时华灯初上,大龙(第一次天同体验之旅的应届毕业生,天同自己培养的年轻合伙人)站在“无讼”牌匾下对我说,“彭律师!我觉得天同的合伙人在谈到办案经历时,一个个眼中都有光,让人向往。”

 

回家后,我向一直支持我从事律师职业的父亲谈及面试经过时,父亲劝我多看几家,不要吊在一棵树上。我对父亲说,“今天见了这些人,感觉就是有一种缘分,我相信会跟他们一起工作,等等吧!”大概半个月后,我等到了陈律师的电话,却不是入职offer。“虽然之前测试了专业,但我们这次校招的孩子都经过了统一的流程,你虽然是社招,还是要按这个流程来,你再来做一下我们校招的笔试题吧。”天同校招史上BT的四个小时笔试题测试,目前天同的权益合伙人里可能只有我一个人经历过。只记得当时白天进去晚上出来的,单选、不定项选择、判断对错和案例分析一个不少,仿佛又参加了一次司考。回石景山苹果园的地铁上,思绪难平,虽感秋寒但内心似火,这一刻反而让我要成为一名优秀诉讼律师的心志弥坚。

从第一次接触到接到OFFER,我前后经过了四个多月的等待,坚持收获了幸运,一切都是值得的。虽然后来无人提及,但我相信这就是蒋律师的要求和安排,统一标准和流程是人才选拔的基础,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一旦有了不仅是对天同的不负责,也是对候选人的不负责,因为进入天同他将背负所有人的目光。无独有偶,这样的话,今年天同校招中辛正郁老师也不断提及和强调,我想这就是我们要传承和坚守的东西吧。

总结一下,我为什么选择天同?因为这是一种玄学,我遇到了有很多弗兰(湖南)人的律所,让我相信这是一种不解之缘。但更重要的是,选人用人他们是认真负责的,能与他们一起工作也是对自己负责。其实还有一个小秘密,当时结婚买房,天同给我的薪资正好够还房贷的月供。

 

 

为什么认可他?因为他让我找到了做律师的尊严和价值……

2015年重阳节天同“老鹰汇”活动上,蒋律让我们几位合伙人向已经离开天同的前辈们说几句心里话,我记得当时我说的“我很早就想做律师,在学校时就开始出庭打官司了(那时候还允许公民代理),但后来实习到工作经历种种,始终让我抱有疑虑和一种距离感,直到我遇见天同,他让我找到了做律师的尊严和价值”,这或许就是后来追思蒋律时,我们所说的“信的力量”。

我是2009年3月11日正式入职天同的,入职后前三天我没有去过办公室,被所里通知直接去南三环六里桥参加房地产建工方面的业务培训,在此后一周内我也没有马上参与到案件中去,一直在学习陈律师指定的《公司诉讼原理与实务》。有一天中午突然接到了一个活儿,我当时需要复印案件材料,左顾右盼发现都不是太熟悉的人,也没好意思打扰休息中的行政同事,自己找到复印室开始了“唰!唰”,这时候蒋律师远远看见我,把我叫进了办公室,“彭律师!还适应吧?你是在复印材料吗?你是一名执业律师,你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要把时间花在你最该做的事情上,以后这样的事情可以让行政秘书做,团队有分工协作的。”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思考自己作为一名诉讼律师的工作时间和价值,后来成为合伙人,在阅读《专业服务公司的管理》这本书时还时常想起这个瞬间。

2009年8月10日,我临危受命去苏州参加执行异议案件庭审,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根本不知道苏州没有机场(无锡中转),也没有预料到苏州那么多雨水,更不知道苏州那时候早上从城里往外走打不到出租车,结果赶到法庭已经全身淋透。为了保持一名职业律师出庭的最后“风范”,我硬是没脱下已经浸皱了的西装(受陈律师影响)。可能是印象过于深刻,回京后即按业务流程书写了13页纸的《律师工作报告》,记录下此间种种细节和获得。第二天收到了陈律师发送全所学习表彰的邮件,既兴奋又紧张,从此对工作报告格外上心。数年后,我作为已经相对成熟老道的律师,在陈律师几易其稿后呈报给了蒋律师一份重要的工作报告,没想到被蒋律满篇圈改,并当着我和陈律师面字斟句酌讲解,这也成了后来我带团队时经常提及的“经验”:做律师不要总想着写大文件,认为只有分析意见、代理意见、答辩状这些才能体现律师的功底和能力,才让人兴奋。其实,律师工作报告作为律师和客户沟通的日常文件,不能只是冰冷的工作记录,而是要有客户视角,要达到和客户当面沟通同样的效果,让客户能够真正感受到律师工作的热情和渴望,并认可律师的办案过程和日常工作价值,而不是只有案件结果。

2010年1月26日,我第一次在最高法院独立出庭,这一象征出庭律师的至高荣誉时刻,被我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留存心底。那时候天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条件允许,团队合伙人都会去现场旁听,以便复盘总结。对手是一名重庆老律师,可能我过于紧张了,也可能我对对方的答辩观点觉得不值一驳,整个庭审中我按部就班之外惜字如金,庭下陈律师面色铁青、眉头频蹙。签完笔录陈律师一言不发,我们回到了办公室,“今天怎么回事呀?我对你的出庭表达能力是有信心的,但今天完全没有发挥出来,从案件本身看,我们至少应该占据八成以上胜算,但你今天的表现往好了说给个60分,对方反而80分。”我本来还想解释,但陈律师接下来的一番话让我受用至今,“我们作为客户的代理人要与客户感同身受,如果是你自己家里的事,你会怎么样呢?在庭上,对方打你一拳,你要能受得住,还要有能力再打回一拳。你知道吗?最高法院一般只有一次庭审机会,庭审中不能说服或影响法官,庭审后你知道要多付出几倍的努力?恐也难达到庭审中的效果。”多年后,天同创新和提升诉讼技能,将“模拟法庭”纳入诉讼标准化流程,成为天同致胜的诉讼法宝。

 

 

 

在天同,铸就我内心信仰的就是律师的价值,按辛正郁老师在全所总结会上的话说,“我们律师不是裁判者,中国的案件结果可能80%以上是裁判者的内心确认和价值判断,这部分案件与律师的代理工作是否有关,我们无法知晓,只是恰好法官的评判和我们律师一样罢了。但一定有20%左右的案件是律师通过自己扎实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可以去影响到法官并有能力去说服法官的,这部分案件是金字塔塔尖。我们天同律师就是要做皇冠上的祖母绿,这才是我们极致精专要追求的目标。”

 

“天同开放日”自2012年至今已十年,我们与将近2万名律师同行真诚交流。蒋律将“青年律师训练营”开遍全国,创立“无讼”持续给法律同行赋能。2014年“天同诉讼圈”微信公众号问世,至今已发布天同律师原创专业文章两千多篇。我想这就是我们要展现和传递的律师价值,法律界同仁发自肺腑地支持和点赞,是我们坚持前行的动力。作为天同的一员,我何其幸哉!

为什么爱他?因为天同有一群最可爱的人……“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不知什么时候,这句话在律师圈里特别流行。我几乎每次的年终总结会上都会重复强调“正是因为你们的优秀,才让我对天同充满信心”,小伙伴们已经习以为常地视为“打鸡血”,但这就是我的内心独白,因为在我身边,这样的一群伙伴让我拥有无数个感动的瞬间和美好的憧憬,这种内生的力量让我们有勇气不断改变和尝试,向阳而生。

 

 

辉哥十年磨一剑的“天同码”故事已广为人知,那是一种坚持、一种偏执、一个传奇,可在我们天同人的心目中,辉哥是大家的工会主席、毽球协会会长、撸串大当家、“奔跑吧”群主、“博彩公司”董事长,一个搞什么都有模有样、有始有终的人,一个将职业偏执和娱乐精神完美结合的人。如果有什么能够代表天同大众文化,我想很多人都忘不了一年一度的四合院“天同无讼杯毽球大赛”,有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欢呼,有多少竞争就有多少凝聚,那将是很多天同人的青春记忆,陈律的“燕子飞”、辉哥的“拐子腿”、皓哥的“凌波步”,当然,还有我的“少林足球“,向倔强的“老四强”致敬!天同20岁了,我们继续青春无限。

 

 

如果在天同设立“白月光奖”,不算蒋律师,我估计朱华芳律师会全票当选。记不清四合院里多少个夜晚,白月光下她伏案而作,同事们担心她的身体,合伙人特设赌局,每天晚上如果超过12点不睡觉,她自动在群里红包罚款;如果三个月内她体重增加五斤,合伙人每人五千,并开出赔率,作为“理财产品”发起内部认购。以至于,每天晚上超过12点后朱律师不敢在群里太多暴露自己,为了“理财收益”她各种美食来者不拒,令人艳羡!当然,她之所以是大家心目中的“白月光”,绝不仅仅如此,她是天同连续数年创收最高的合伙人之一,也是蝉联天同年度优秀律师团队的leader,更在于荣誉面前她坦然自若、天同为公,“我始终认为我加入天同我才是那个真正的获益者,没有天同就没有我的今天,所有找到我的案件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而是天同这个品牌让客户足以信任,团队小伙伴们的辛苦付出让客户可以交托”。有光的地方就有人逐行,天同北京“绝代双姝”之一的真姐,一个工作中痛并快乐着的人,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总是眉心微颦却笑靥如花。“痛”是为团队殚精竭虑、与客户感同身受;“乐”是为每一次胜诉欢呼、为每一份成长雀跃。她因与朱律曾共遮一瓦而视其为榜样,作为天同四合院最早的两位女合伙人,她们相爱“相杀”,共同竞逐年度优秀律师团队。我经常开玩笑王真律师的反射弧长,走进她的办公室,第一时间她不会抬头看你;内部微信群中的回复习惯性慢半拍(同志们!急call电话啊……),她总笑称自己“因为我对手头的工作很专注”,但其实她在北京办公室还帮组织分担了党建、文化和信息化工作。俯首甘为孺子牛,胜却人间无数。

 

 

左一 王真律师,右一 朱华芳律师

 

所有人都知道“天同码”,还有人记得“天同杀”吗?2014年一群刚加入天同的年轻人大龙、谦儿、甜儿和欢总无限活力、无限脑洞,在与合伙人的朝夕相处、并肩作战中,将每个合伙人的性格特点、办案风格和诉讼技能谙熟于胸,结合当时新兴的“狼人杀”游戏规则,创设了“天同杀”游戏,成为当年天同年会上的经典,我都已经忘记我的“必杀技”是什么了?牌局中我怎么才能克制我的师傅蒋律和陈律了?那副“天同杀”自制扑克还能重现江湖吗?

2014年应该在天同的这20年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遑论“无讼”的成立、“天同诉讼圈”的亮相,我想说说天同的“2014黄金一代”,也是我经常提及的天同“学二代”“创二代”。很遗憾2014年之前的校招英才都没能留在天同,个中缘由不去追溯。2009年第一次大规模校招进入天同的可称为“学一代”,2014年是当年天同校招第二次大规模招聘留用,称为“学二代”,如今,这些人当中除了欢总远赴A国求学深造,其余都已经成长为天同的优秀合伙人,这也是天同第一批从学校招聘自行培养成长为合伙人的学生,是天同人才体系自我造血机制形成的重要标志。

所谓“创二代”也指2014年前后陆续加入天同的成熟人才,石老师、卡尔杨、wuli皓和“天同三晓(小)”之小健、晓成和晓雨律师,他们都晋升为了天同的权益合伙人,成为天同的中流砥柱。其中,皓哥是天同的业务标杆,“温和而坚定”派代表,天同每一次业委会对重大案件进行讨论,发起人都一定希望他能在,皓哥的庭审录像在天同内部更被奉为圭臬。石睿博士“自诩”为天同第一位博士后辅庭律师,加入天同后为了律师执业证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北京户口,天生要吃这碗饭,谁也拦不住。辛老师夸他静气“逼”人,难能可贵。他做事说话有条不紊、不急不徐,深得客户信任,被我们尊称为“石老师”。卡律、小健先后自告奋勇从北京派驻天同第一家、第二家分所南京和深圳办公室,期满后兵不卸甲又继续选择外派,分别参与了上海办公室、沈阳办公室的创建,小健还担任过沈阳办公室主任。晓成和晓雨分别派驻创设了西安和重庆办公室,并担任主任至今。“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他们用青春伴随着自己的每一个脚步将天同烙印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天同2017年从北京四合院出发走向全国被视为天同第二次创业,不仅在于蒋律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陈律、王律两位创始合伙人领衔拓疆,更幸运的是天同拥有了一群为组织勇于担当和奉献的80后年轻合伙人和主任。我记得天同第一家分所南京办公室开业时,蒋律邀请众多律所主任金陵夜聊,探讨公司制、一体化律所的规模化发展,曾与上海虹桥正瀚所的倪伟主任开篇论道,当时倪主任的一番话我还记忆犹新,“我们这样的公司化中小型律所走出去开分所能否成功,外部平行引进多少合伙人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从分配点数看,不会有太多含金量的提升,还只是规模的增长。关键还是我们自己培养的合伙人能否愿意出去打天下,这不仅是律所文化和机制的传承,更在于他们的成长一定会带来增量。”当时,蒋律就自豪地回应,“我们就是内部拥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也很幸运吸引了不错的外部合伙人。”

 

 

当然,天同发展到今天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和奉献,包括曾经的天同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深处其中只有向前。荣誉归于过去,天同最宝贵的财产就是这样一群最可爱、可敬的人,他(她)们心怀理想,不忘初心,这是我们“信的力量”之源泉,我不那么在意天同未来的规模有多大,天同的收入能否再创新高,我们会是一家什么样的律所,我只希望这样一群人能够长久地在一起,去发自内心地做一些事情,就好。

太多的人,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感慨,天同才20岁,未来我们继续讲述。

“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故事不会再改变,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

 

 

2022年7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