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权:我与二十岁的天同 | 天同故事
发布时间:2022.07.03 21:08 作者:陈耀权 来源:天同诉讼圈

 

 

2021年12月30日,我收到了人力资源部的邮件,感谢我入职天同十九年。同一天,天同成立十九周年。不知不觉,我成了天同最老的人。

与蒋律师的第一面

“一位湖南老乡要找助理,你去试试吧。”是我第一次见蒋律师的缘由。我当时还是研一的学生,何其幸运!也许天同从优秀实习生中选拔人才的传统,始于这个时候。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2000年10月下旬某一天的下午两点,我来到蒋律师当时位于北京东四环的办公室。蒋律师给了我一叠用档案袋装起来的材料:“你看一下这个案件,说说你的看法。”到现在我还记得这个案件的细节,主要争议是当年彩电价格大战中,降价销售指令是否构成有权代理。我用很不标准的湖南普通话磕磕绊绊地说了我的看法。估计他还算认可我的意见,就继续让我写申诉状。我已全然忘记当时写得如何,但记忆深刻的是,他马上提笔就改,改的过程中不时停下来,跟我讲为什么要这样改。

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至少有五年,我站在他旁边,看他反复斟酌修改法律文件,是日常的场景。他的言传身教,尤其是对文字的敏锐,让我终身受益。当时,这份申诉状不知道改了多少遍,我只记得一直没吃上饭。直到晚上十一点多钟,他终于满意了,说可以定稿了,我长舒了一口气。然后他请我吃肯德基(我现在一个人出差,在机场的首选还是肯德基)并开车送我回西三环的学校。我当时并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后来才知道他住在东五环外,为了送我,绕了大半个北京城。深夜的长安街上,车辆很少,车速很快,车里飘着不知名的音乐,他的温暖、专注与极致,让我愿意一辈子追随。蒋律师曾给我亲笔留言:“此生与你成为好伙伴是我最大的幸运,快二十年了在一起做事业,这辈子也没打算换了。”其实,这才是我最大的幸运!

 

 

 

天同办案流程

大家现在都知道天同42步办案流程。其实天同对办案流程的摸索,源于客户的要求。天同创立后不久,就代理了一家央企的一起诉讼案件。该央企法律部负责人曾在纽约工作多年,习惯了美国律师的服务方式。他要求我们“无形工作有形化”:磋商之初有书面分析意见、办案过程有代理大事记、律师任何工作必须有报告(面谈、庭前准备、开庭、结案)以及案件办结后的全套卷宗(纸质和电子)等等。

现在看来这些司空见惯,但二十年前确实很少见。办案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也很快得到了主管机关的认可。2004年5月,北京市司法局开展律师执业规范大检查,我代表年轻的天同向检查组介绍了天同办案流程,展示了代理大事记、全套卷宗等。

前来检查的于局长很高兴,我记得她的原话是“主业做诉讼的中小型律师事务所一直是司法局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如果都像天同一样规范,我们的工作会轻松好多好多!”随后,蒋律师作为四家典型律所的代表之一,受邀在北京市司法局组织的全市律师行业教育整顿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天同由此为业内了解熟悉。办案流程也就此成为天同早年的一张名片,是天同开放日不可或缺的两项内容之一(另一个是诉讼可视化)。

 

 

 

开放日之讨论

不敢说开放日是天同首创,但天同开放日真正促进了同行交流,让行业分享蔚然成风,应该没有异议。开放日的产生也有故事。源于天同逐渐小有名气,以及对北京四合院的好奇,从2011年开始,不能说天天有,但每周至少三四天,都有同行、法务和学生等登门拜访,甚至一部分纯属慕名陌拜。

来了就是客,肯定不能拒之门外,相反要陪同、要讲解,人数较多时,还要使用扩音喇叭。这当然影响了律师的日常工作,尤其是正在深入思考一个法律问题、或撰写一份重要法律文件沉浸其中时,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律师们很有意见,提出“四合院之大,不能放一张安静的书桌”。

为此蒋律师首先提出每月固定一天举行天同开放日,有兴趣的提前报名,其余时间恕不接待。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主意太好了,既能与同行交流分享,又不至于对律师工作产生大的影响,但在十号院一楼会议室的专题讨论会上,还是有很多顾虑,包括:我们有资格跟别人分享吗,会不会觉得我们自大?分享什么,会不会泄漏商业秘密?是不是培养了竞争对手?讨论坚定了我们正式设立开放日的决心:“开放、分享”是天同践行的价值观,只要我们是出于公心,为了让行业变得更好,说的是掏心窝的话,真心要与大家交朋友,就不用担心可能的非议;不能分享在办案件,已办结案件应做脱敏处理,非参观区域做好隔离措施;分享之前首先要自我思考、提炼和总结,倒逼自我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分享者收获最大。

与同行一起提升,让诉讼律师都将注意力集中于法庭这一主战场,进而促进进一步打造更加公平正义的法律生态圈,正是我们的毕生追求。开放日自2012年首次推出,至今已逾十年,我们与超过一万名的法律同仁现场分享了我们对律所管理、市场开拓、商事诉讼流程和青年律师培养的理解,既收获了友谊,更增进了共识。开放日结束后,四合院食堂里、过道中、遮阳伞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法律同仁三五成群,或兴奋地交流参加天同的所见所感,或专注品尝传说中“只见牛肉不见面”的天同牛肉面,或合照留影打卡,还历历在目!

 

 

 

适度规模化

天同开不开、何时开分支机构,一直是同行关注的一个问题。巡回法庭的设立,为天同走出四合院、走向全国提供了契机。在适度规模化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担心,是现有的办案和管理制度能否适应人员规模、空间距离、财务行政等方面的变化。

为此蒋律师提出了“三不”承诺:不降低办案品质、不稀释律所文化、不破坏当地律师行业生态。我们很幸运,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我们完全信任,相互依存,彼此守望,都愿意为了天同的明天付出最大的努力。我们很得意,年轻律师成长迅速,他们在每一个案件中都全力以赴,将天同的工作作风发挥到极致。年轻人是天同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决定着天同的未来。

我们很欣慰,天同的业务能力和服务精神获得了高度的认可:“与你们第一次见面,我介绍完案情后,你们就抓住了案件的核心,还原了背后的商业逻辑,我当时就决定了,你们正是我要找的。”“传言我很挑剔,但我对你们的服务没有任何意见,我很乐意、很放心向我的同行推荐你们。”“作为本案的审判长,我最后要特别指出的是,双方律师的庭审表现都很精彩,看得出双方都为案件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无论案件结果,你们都足以对得住当事人的委托。”客户和裁判者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是我们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五年以来,我们继续在各地铸造天同的品牌和口碑,以服务过程和办案质量赢得客户,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仅各地办公室的人均创收均名列前茅,而且积累了众多本地客户,天同品牌在当地牢牢扎根。

 

 

与天同一起走过二十年,我与组织共生共荣。回看这一路,天同走了一条定位精准、专业极致的发展道路,身在其中,方知每一次决策的背后,无可避免地存在争议和犹疑。选择难,坚持选择更难,所幸的是,天同坚持了下来。我想,这其中的根本,是我们初心向善、方向坚定、行动果敢。天下没有易成之事。我也相信,每一位天同人都有这样的毅力和决心,用十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日拱一卒、节节进步,在成就更为豁达、宽容的自我的同时,携手共创一个值得尊敬的百年品牌。

 
相关人员
  • 陈耀权合伙人、管理委员会委员
    邮箱:chenyaoquan@tiantonglaw.com 地点: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