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三岁了!|天同文化
发布时间:2020.11.07 21:49 来源:天同诉讼圈

四年前,天同第一次讨论,要不要在全国设立分所,蒋律师一宿未合眼。我们守在四合院里过小日子,继续做小而美的精品所,还是走向全国,在更大的版图上耕作。这是蒋律师提给合伙人们的问题。每一个人的理由都不同,但都指向了一个结果——我们想去探索更大的可能。就像天同所有决策一样,不多的争执,快速的落地。

我们在一年内,完成了三家分所的设立。而去开疆拓土的除了创始合伙人,还有肩负传承天同使命和价值观的小伙伴。他们背井离乡,离开熟悉的环境家人,与当地的小伙伴们一起,坚守天同的极致精神,坚持天同的作业方式,让天同有了更丰满的画像。如今,天同深圳,天同南京,天同重庆,三岁了!我们在鹏城之巅,我们在渝州江上,我们在金陵脚下,与您同志同行。


悄然地,来深圳已经三年有余。一切都很自然,本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架不住真姐再三唠叨:你还是说点呗,毕竟辛哥、华芳、夏伟、壮哥和神仙小姐姐等等都是写过的。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当初为什么要到深圳啊?真实的情况是,天同决定组建深圳分所后,我想都不想就认为应该是我,既是责无旁贷,也是舍我有谁。天同当时的各位合伙人也觉得正当如此。

来深圳后怎么干?也真没多想,无非是继续铸造天同的品牌和口碑,以服务过程和办案质量赢得客户,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很幸运,我们在深圳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我们完全信任,相互依存,彼此守望,都愿意为了天同的明天变得更好,而付出最大的努力;也确信其他人的所有行为、决定和意见,都是为了让这个组织变得更好。能与何哥、伟宏、彭帅、意姐、成峰、汤竟、李谦和亚哥同甘共苦,是我在深圳的最大幸运。

很得意,我们在深圳找到了一批特别优秀的小伙伴。他们在第一个案件中都全力以赴,将天同极致的工作作风发挥到了极致,展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老练。象文乐、康帅、友军、齐昕、雅婷、徐坤、李燕、洪凯和国庆等等所有的小伙伴,是深圳天同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决定着深圳天同的未来。

很欣慰,我们的业务能力和服务精神获得了高度的认可。“与你们第一次见面,我介绍完案情后,你们就抓住了案件的核心,还原了背后的商业逻辑,我当时就决定了,你们正是我要找的。”“传言我很挑剔,但我对你们的服务没有任何意见,我很乐意、很放心向我的同行推荐你们。”“这场官司打了十几年,从来没赢过,委托了你们,我就开始赢了,而且一直赢。”“作为本案的审判长,我最后要特别指出的是,双方律师的庭审表现都很精彩,看得出双方都为案件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无论案件结果,你们都足以对得住当事人的委托。”客户和裁判者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是我们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无论多少次在平安楼上迎接朝阳,都是值得的。

真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三年来你最想感谢的是谁。那必须是我的太太。应该说没有她的支持,就没有我只身南下。当时老大正要小升初,小女尚未出生。我说我要去深圳了,她沉吟了一下说,好像也只能是你了,但闺女出生时你必须提前回来......她的通情达理、无私付出和默默守护,是我最大幸福之所在。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常常提醒自己:我必须努力做得更好,才对得住各位对我的爱,以及各位对天同的期待。


二零一七丁酉年初,北京的早春夹杂着未退却的冬凉,我独自打包好十七个箱子,告别了生活近七年的帝都,南下鹏城。

很多人问我:你这么喜欢北京,究竟为什么选择派驻深圳?答案很简单:经济特区,这四个字听起来就让人感觉无数的机会在暗涌。

来时一腔热血,有着年轻人徒手斗虎狼的自信和干劲,但现实却砸的人生疼。深圳天同是一个崭新的律所,新到“万律皆无,百事待兴”,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案件办理一样都不能落下,没有先例告诉你该怎么做,但新同事、新客户却对“天同”这个品牌有着巨大的信任和期待。回应这份期待,是最最最艰难的任务。“不想让任何人失望”的心态逼迫着我不得不改变自己,做一些不曾试、不愿做的事,就这样在摸爬滚打中快速成长起来。

时间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当年那些看似根本迈不过去的坎儿,现在想来也不过是稀疏平常。翻看这些年的照片,除了感叹永远也消褪不去的压力痘、担忧有没有存够植发的钱,我倒反而没有对青春时代存有多少不舍和留恋。这些年的捶打,让我自觉比以前更平和、更豁达。与三年半前相比,我更喜欢现在的我。

深圳是一个效率与结果并重的城市,无论多晚,无论是站在摩天大楼脚下仰视还是立于城市深处远眺,总有彻夜不灭的灯火,为了一个个小家、一件件大事的未来,认真又勤恳地付出着。

这种劲头,正是我爱上深圳的理由。

天同深圳,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群诚恳小伙伴的不懈努力,慢慢在南国扎根。我时常跟团队的小伙伴说,若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答案一定是、也永远都是你们。没有一个个人能强到无敌,但若是我们一起,就拥有了为彼此加持的能力,也有了大胆对客户说“请放心把案子交给我们”的底气。

何其幸运,来到深圳,遇见你们,一路同行。


我人生第一次来深圳是在天同深圳成立的前两天,这是一片创业的热土,火热的氛围能够感染每一个来这里的人。我记得第一天正式开工,蒋律在PPT上打出了“上下同欲者胜”,作为对大家的寄语。这三年来,可以很自豪地说,深圳分所做到了这一点。我能够真切感受到伙伴的力量。大家汇聚在一起,心中有梦、眼里有光,像一条滔滔向前的大河,奔向星辰大海。正因为我们有目标、有伙伴,才有直面任何挑战的澎湃动力和坚强后盾。

我很荣幸见证了天同深圳从出生到现在的三年成长,这也是我自己成长的三年,不断磨砺、反思,也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争议解决这个领域未来必然会朝着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希望年轻的天同深圳能够继往开来,在争议解决的细分领域打造更多业内领先的子品牌,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也让天同能够始终走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

 

  • 在南京分所成立过程中,哪个过程是最艰难的?


南京分所是天同成立的第一家分所,从拍板成立到正式开业相当不容易,因为这意味着天同战略的调整。选址可以说是当年最艰难的决策。天同从四合院走出去落子古都金陵,我们最初是希望觅得一幢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民国老楼作为办公地点,也物色过不少,但突然某天,在“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城市中心的孙中山铜像旁偶遇金陵饭店亚太商务楼,文化、环境、风水布局都很满意,甚是欢喜,“蓦然回首,那楼却在灯火阑珊处”。
 

  • 南京分所成立以来,作为律所主任,从秉承专业到兼顾管理,对您来说最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什么?


时间管理是最大的挑战。在坚持深耘专业的同时,我还面对着全新的市场和充满期待的伙伴,无论哪一方面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最大的感受就是,总觉得时间不够,如何分配时间、管理时间,确实会面临挑战。当然,在接受这种挑战和不断优化的过程中,自己也在顺利转型,争取每一方面都做到“极致”。
 

  • 对南京分所未来三年的期待?


我希望未来南京分所能够真正成为一家融入本地文化和市场的律所,以专业、优质的法律服务赢得一批忠实客户。另外,我还对我们的团队有着更深的期待,期待团队的伙伴们能够进一步成长,成为独挡一面的天同人。
 

 

  • 南京分所三年来,印象最深的一个案件?


南京分所成立三年以来,在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办理了多件二审和再审案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厦门国际银行委托我们代理的一件最高人民法院二审案件。因为这个案件难度大,在事实和法律上都有争议,属于典型的硬骨头案件。南京分所几乎全员上阵,王峰律师和我作为两位主要合伙人都作为代理人,其他小伙伴发挥各自优势安排分工,有的负责法律研究与案例检索,有的与客户沟通事实情况。不仅如此,北京本部在这个案件上也给予南京分所非常大的支持,包括模拟法庭都是南京与北京的律师团队通力合作完成的。最终这个案件的庭审效果和最终结果都非常完美。我认为这个案件充分体现了天同本部与各分所之间一体化的特点,不仅仅是在管理上一体化,更重要的是全国各地的天同人在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上是一体的,能够为了天同的整体发展齐心协力、贡献价值。
 

  • 对于一个组织的发展,您最看重的是什么?


就律师事务所这样一个提供专业服务的组织,我最看重的是学习与反思。首先,法律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尤其是现在法律的更新速度加快,社会经济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因此律师事务所必须是一个终身学习、主动学习、快速学习的组织,这样才能够在专业化程度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家律所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基础。其次,我还看重定期的反思与复盘,无论是案件办理、市场活动还是律所管理,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件件事情积累形成,想要不让一个组织变成“内卷化”的情形,就必须时刻保持反思的警醒状态。天同的优良传统就是时时刻刻不忘记复盘,开庭后有复盘,结案后有复盘,市场活动结束后也有复盘,通过不断的反思面对自身的问题,这样才能清醒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 在天同三年来您收获了什么?最感谢的人是谁?


我是在南京分所成立之初加入天同的,见证了南京分所的成立、变化和成长,这是一种很有价值、很奇妙的体验。三年多的时光带给了我非常大的思考和认知提升,不仅会关注自己个人的成长,也会更多地思考团队的成长、律所的管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必须做出的转变,自己也变的更加勇敢,同时内心更加沉静。非常幸运、非常感恩,有良师、有益友,有指导、有帮助,最感谢“不要太勉强自己”这句普通且简单的话,感受到了极高的包容度。
 

  • 在南京分所遇到过什么困难,有什么感悟?


任何组织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这时候其实看的是一种心态,去克服、去解决就好了。如果我们关注的不是短期的盈利,而是这个组织在未来数年中的发展轨迹,是否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否有能力创造出数字之外的价值,困难并不可怕,反而是宝贵的财富。对个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 什么初衷,使你选择离开北京远赴西南?


2017年10月来到重庆,于我而言再未想过回头,就像将士出征,沉舟破釜。三年,每当自我介绍,都不说自己是“主任”,是“负责人”,也可以叫“负责任”,因为背负着总部的信任与期望,背负着重庆伙伴的生计和理想。这就是我来到重庆,留在重庆的初衷吧。
 

  • 回首三年分所之路,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找一群你喜欢的、真正靠谱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事。如上,我想我收获到了。天同特殊的体制,决定了伙伴间彼此要十分信任,相互依托,各展所长,需要每个人都更专注于他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在重庆,就有这样一群人,着眼长远,全力以赴,未来可期!

 

  • 离开北京来重庆,这个选择有没有后悔过?


确实偶尔会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状态,更简单,不像现在工作内容这么繁琐。但当初选择外派,就是觉得在一个不同的城市工作生活一段时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目前咖喱味的重庆话也能说上一说了,有了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感。所以这个问题如果换个问法答案会更清晰,“如果没有选择外派,会后悔么?”“会”
 

  • 你觉得在分所的工作和在总部有什么不同么?



责任感更重了吧。以前有大佬在前线,家中有米吃喝不愁。现在需要更多对外的工作,也逐渐能体会他们之前承担的压力有多大。前段时间蒋律说,天同是什么,天同就是我们自己。所以要想做成百年老字号,不是创始人能单独完成的,也不是百年后的人完成的,是一代一代天同人稳扎稳打干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谁都不能掉链子。

  • 来到天同重庆分所三年,最大的成长和收获是什么?


来到天同三年,复杂案件的代理、法律课题的研究都曾让我叫苦不跌,但正是这些“叫苦”经历让我在短短三年期间快速成长为独挡一面的律师。此外,除了“胡律师”的有趣经历外,天同还提供了另一个舞台,让我有了“胡讲师”的称号。三年期间,我因天同有机会多走上讲台和直播间与同行、客户交流自己所见所得,这种分享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收获,也是另一种全新并珍贵的体验。
 

  • 最喜欢天同重庆分所哪一点?


喜欢重庆分所的每一点!不过还是最爱重庆分所特有的工作氛围。感觉从合伙人到实习生,每一位都是对诉讼怀有满腔热血的“战士”,每一次案件讨论,都像大型对战现场,每一个人都能对案件代理思路发表独到见解,对既定思路下发“战贴”并提出质疑。策略确定后,大家又重视合作,团结一致,只求力争每一案件不辜负客户的委托和期望。

“天同文化”栏目由王真律师主持,我们希望借此传达天同的愿景、理念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