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法中企业菁英会”小记
Posted on:2020.10.23 19:12 Source:天同诉讼圈

金秋十月,第五届“法中企业菁英会”在天同律师事务所北京本部召开,来宾包括中国政府和商会、法国大使馆、中国法国工商会、中国大型企业、欧洲跨国企业中约150位嘉宾。本次活动由中国法国工商会主办,天同律师事务所协办。

时清海宴菁英聚

10月13日傍晚,在天同北京本部新启用的西院办公室内举办了第五届“法中企业菁英会”(Executive Experience)。这是天同北京本部乔迁新址后举办的第一次大型活动,中外嘉宾齐聚,共享在北京四合院内、故宫红墙边共叙友谊、畅聊文化的美好体验。

 


中法两国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高度的文化自信,在经济交往中能够理解与欣赏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在席卷全球的疫情面前,中法商业界积极探讨如何增强商业互信、共同应对疫情的挑战。

本次活动的来宾中包括法国驻华大使罗梁先生、法国经济事务公使级参赞江峰先生、中国法国工商会副会长张卫东先生,天同律师事务所代表朱华芳律师、顾嘉律师等。活动伊始,罗梁先生致辞,强调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中法企业界加强合作的必要性,以及法国与中国政府和人民一道共同战胜疫情的决心。天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顾嘉律师代表天同致欢迎辞,并重点介绍了新启用的西院办公室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琉璃瓦前养浩然

天同北京本部西院办公室在保留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布局的同时,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打造出一个“集古典与现代特色于一身”的工作环境。天同作为一家专注于高端民商事争议解决的律师事务所,其律师们得以在这古老且幽静的环境中锤炼对专业的坚持与对胜诉的执着。院中和正厅上所挂的“存和非乡愿,依正养浩然”的门联便是天同律师们从事现代法律事业并追求古代君子气范的写照。
 


西院所毗邻的皇史宬(chéng),是我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国家档案馆。皇史宬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在其建成前,皇室藏书部分位于文渊阁,但文渊阁频起火患,甚至曾至“所藏之书悉为灰烬”,故内阁大学士邱濬上疏建议“于文渊阁近便去处,别建重楼一所,不用木植,专用砖石垒砌为之,……收贮繁要文书,以防意外之虞”,后嘉靖皇帝下令兴建“石室金匮”的藏书楼——皇史宬。

皇史宬最初是为敬奉皇帝画像而建,故原名“神御阁”,建成后嘉靖帝又决定另修景神殿供奉皇帝画像,于是更名“皇史宬”。明代皇室曾在此收藏有实录(包括起居注、中央地方诸司章奏疏等)、圣训与《永乐大典》的重抄本,清代皇室在此收藏有《玉牒》、《大清会典》等重要官书。皇史宬明朝由司礼监掌管,而清朝则由礼部掌管,两朝都制有藏书定期晾晒的制度。皇史宬正殿为北京最大的无梁殿建筑,东西九楹,正殿石门重达几吨,凭一人之力难以开启。

薪火相传继开来

本次活动向来宾们开放了天同西院办公室内“文献馆”的部分展区。因毗邻皇家文献馆“皇史宬”,天同在乔迁新址的同时,特地在与故宫“共用一道红墙”的西院西厢修建了“文献馆”,意在促进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传承,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搭建与法律界同仁共享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资料的平台。当前“文献馆”仍在建设中,待正式建成后其将会是全球收藏和收集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最全的资料馆,其中包括政书律典、行政与司法文书、诉讼档案、律学文献、乡规民约等,馆中不同形式的古代法律文献展示了中华法治文明的源远流长。

本次开放的展区中展有徽州家族契约、《沈寄簃先生遗书》、清代诰命文书等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与文物,文献馆入门置有两鼎铸于元明时期的甪(lù)端大香薰,据传甪端(又名角端)能凌云飞腾,“日行万八千里……明达方外幽怨”(出自《宋书·符瑞志下》),在“圣主在位”(出自《宋书·符瑞志下》)时为帝王传书护驾,故古人诗云“君不见天下太平角端语”(出自郭钰《题刘履初所藏莫庆善鹰》)。甪端与獬豸同为独角神兽,两者身上公平正义、天下太平的寓意也正与天同法律人“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相一致。
 


除文献藏品展示外,天同“文献馆”还特地向来宾们开放了教育展区,通过让来宾们亲手在薄纸上拓印文字和图案的方式展示了中国法律历史的重要传承手段。

德法相融天下同

天同不仅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民商事争议解决的律师事务所,同时也为促进中国法律生态圈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各项支持。例如,天同律师花费数年心血,打造了“国内第一个类案裁判规则检索体系”的《天同码》。而举办本次活动是天同对外宣传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增进中外法律和商业界之间文化交流的又一力证。


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中外商界、法律界和文化界之间加强交流和沟通愈显珍贵。本次活动能够顺利举办,离不开中国政府和社会卓有成效的抗疫工作,也需要感谢法国大使馆和中国法国工商会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