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伟杰 天同律师事务所
作为六朝古都,北京这座城市蕴含着丰富又悠久的历史文化。今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陆续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等献礼活动,引发观展热潮。文物是历史的记录与见证,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魅力同样凝聚于不同形态的礼法器物之中。正值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天同在此向各位法律人诚挚推荐京城观展坐标,一同感受古代文物的“制度之美”。
l “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
l 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北8展厅
展览时间:2020.8.14-2020.10.13
本次展览精选青铜器文物140余件,系统展示陕西省宝鸡市及其周边地区出土青铜器铭文中的艺术、故事和智慧。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西周早期著名礼器何尊,记载武王伐纣准确时间的国之重宝利簋,记录周王世系、承载家族荣宠的墙盘、逑盘,能够证经补史且具有高度历史研究价值的乐器秦公镈等“国宝”的集体亮相为此次展览增色不少。
西周铭文中存在大量与法律、诉讼有关的文字内容,其中记载许多翔实、生动的案件。本次展览中,“明德慎罚,以辞以誓:金文中的诉讼”这一单元集中展示西周时期的词讼场景。较有代表性的是1975年陕西省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1号铜器窖藏出土的亻朕匜, 其器物腹底和盖铸有铭文,共计一百五十七字,记录了西周后期牧牛与亻朕财产争讼一案的处理程序与判罚结果。铭文所展现的程序内容、体现的法律思想是研究西周末期法律问题的重要依据。
“田里可鬻,有司主之:金文里的交易”单元则围绕西周中期开始出现的财物交换内容进行展示。岐山县博物馆所藏裘卫盉,是西周中期土地交易的典型实例。铭文涉及当时的土地交换价格、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土地交换的仪式及主持人、具体执行授田的过程等,反映了当时转移土地归属的程序环节。西周时期土地所有权的转移仪式,最初要由王官主持,但后期王官不再参加,说明土地开始出现私有化趋势。
l “中国审判历史展”
l 展览地点:中国法院博物馆二楼展厅
中国法院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正义路4号,系原日本正金银行北京支行旧址。其常设“中国审判历史展”共分为古代审判、清末审判及民国审判三个版块。古代部分通过梳理历代司法机构与职官名称,对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细致说明。展厅内另设“法律古籍善本”专题,以《唐律疏议》《宋刑统》《明会典》《大清律例》为代表,展现出中国古代法律典籍的辉煌成就和深远影响。
《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唐长孙无忌等撰,宋元刊本以其为前代典章,遂加“故”字,题为“故唐律疏议”。此书立法审慎,内容周详,条目简明,解释确当,是中华法系的典范,在中国以及东南亚法制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现存早期刻本有宋刻残本和元刻全本(余志安勤有堂刻本)等。
清末、民国审判部分则聚焦于中国传统司法的近代化过程,不仅展出以《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新刑律》《大清民法草案》《大清民事诉讼法草案》为典型的立法活动成果,各类判决文书、徽章证明、委任书、通缉令等纸本文献也从不同侧面揭示出近代司法的实际运行情况。
l 北京公安史
l 展览地点:北京警察博物馆二楼展厅
北京警察博物馆坐落于北京东交民巷36号,系原美国花旗银行北京分行旧址。展厅采取编年史与重大专题相结合的展陈方式,向社会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首都公安发展的艰辛历程。虽属行业性博物馆,但其中也不乏法制文物的存在。
古代的巡查、守卫、门禁制度以及防盗、消防等设施机构,被认为是现代社会治安工作的最初形态。在二楼“北京公安史”展厅中,陈列着古代治安、户政管理、出入管理、刑事侦查相关的法制文物,包括城门守卫铜牌、符节信物、古代刑具等等。其中年代较早的应属北宋时期云内州巡牌。牌饰上部似波纹状,中间镂空,顶端有系孔。圆形牌面,正面铸有“州”字,下方似押;另一面铸有“巡”字,上下分别刻“云内”“四更”小字。云内州为历史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此为当地驻军巡城时用的令牌。
监狱既是社会治安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司法执行紧密相关。中国近代法律转型不仅在内容上涵盖法律的各个层面,并且直接推动监狱改革。京师第一监狱原址位于菜市口大街南段路西,构造图式由日本人小河滋次郎博士设计,宣统三年(1911)告竣,为国内首创新监;京师第二监狱前身为顺天府习艺所,民国四年(1915)按司法部颁布的监狱图示进行改建,民国八年(1919)完工。两处监狱原址虽已拆除,但馆藏图片及碑刻资料将近代改良监狱的历史影像悉数保留。
l 中国古代、近代契约及诉讼文书展
l 展览地点:天同律师事务所北京本部
天同北京本部坐落于紫禁城边古韵风雅的传统四合院中,与明清两代皇室保存史册的档案馆——皇史宬仅一墙之隔。在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天同一直致力于汇集不同留存形式的古代法律文献,讲述法制历史发展,以期从传统中寻求智慧和力量。现有展陈“中国古代、近代契约及诉讼文书展”精选明清契约、诉状、执照、判决等各类法律文书,展示中国传统契约精神与救济之道。
法律文献是认知、感受中华法治文明的重要渠道。百年来,伴随出土文献的丰富以及研究视野的拓宽,古代法律文献不再局限于纸本典籍,金石、简牍、石刻诸载体均被纳入充实中国古代法律文献存量的范围。在已有展陈基础上,天同即将建成“法律文献馆”,以更加丰富、更为多元的文献素材,弘扬中国传统法律精神,体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