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同发布信托业纠纷研究报告,直面监管与司法的纠缠
Posted on:2020.09.09 20:43

2020年,一场绝大多数人从未经历过的疫情席卷全球。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方方面面的改变随之而来,不能否认,不可拒绝。这些改变的远期效果暂时还难以判断,但是仅就短期而言,“痛”是最普遍、最直观的感受,以至于“活下去”竟成为许多几个月前还意气风发的企业主、创业者以及精英人士的口头禅,其中也不乏信托从业者。

 

当然,我们无意过分扩大疫情本身的影响。信托行业如今的困难,一方面来自于监管机构主导的行业角色转型以及随之而来的政策调整,另一方面来自于信托行业自身在经济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应该说,两者是相互纠缠的。在过去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中,信托行业逐渐“被塑造”出某种类似“婚恋网站”的性格,大量的资金、资源、项目在这里汇集、整合、包装、放大。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以至于太多的人和钱走向了“脱实就虚”的“网恋”。当这场疫情让飓风停下、让潮水褪去,露出了“二师兄”和裸泳者,受伤在所难免。

 

坦率地说,作为一家专门代理金融、商事诉讼仲裁的律师事务所,我们曾长期远离信托行业,理由有三:一是早期信托纠纷以信托贷款案件为主,本质上就是欠债还钱的清收业务,法律关系清晰,案件难度小,找律师不如找讨债公司;二是信托公司普遍保证刚兑,委托人总是能看到“回头钱”,只要自己的钱能收回来,没人会打官司,更不会关心这钱是怎么花出去又怎么收回来的;三是法律及监管政策相对模糊,配套规则不完备,法律共识未统一,像是标记不清的航道,无论法官亦或律师都难免有些敬而远之的心态。当然,早在疫情到来之前,这些都在逐步改变。

 

近年来,我们密切关注信托行业,并积极参与行业内标志性案件的代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信托相关纠纷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呈现巨幅增长态势,而且很可能出现如下特点:第一、委托人诉信托公司或其他资管类金融机构违约或违反信义义务类案件大幅增加;第二、信托与债券、股权等交织的复合型案件大幅增加;第三、信托公司以固有资产承担责任风险将显著增加。当然,有些改变已经出现,有些改变还在路上。

 

我们相信,尽管是舶来品,信托制度的原生属性并不会影响其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中国信托行业终将在与监管和司法的纠缠中变得更好。我们希望,有幸参与并见证这一历程!

 

 ——《信托业纠纷研究报告》负责人  石睿

 

2019年,最人民法院经过长时间研究讨论后发布《九民纪要》,考虑到营业信托纠纷案件的井喷,《九民纪要》特设第七章“关于营业信托纠纷案件的审理”。为继续深入研究营业信托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在2020年公布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其中包括“营业信托纠纷案件审理中的法律问题研究”。可见,营业信托纠纷案件已成为社会关注以及司法研究的焦点之一。

 

为深入跟踪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的动向,反映信托业纠纷的现状,我们持续开展对于信托业纠纷案件的研究并将以报告的方式持续发布信托业纠纷的研究成果,为推动信托业纠纷案件相关裁判规则的形成以及完善贡献绵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