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同小院”出发,向西步行十五分钟,就是游人如织的北京故宫。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洁白的玉石栏杆,精工细作的青石基台,衬着朱红色的宫墙,错落有致,美轮美奂。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永乐三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擢升燕京北平府,以北平为北京,次年便下诏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至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基本建成。此后,便居北京城之正中央,屹立六百年而不倒。
然而,故宫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在过去的六百年中,它始终命运多舛,多灾多难,仅有文献记载的火灾就多达八十余次,战争、暴乱、盗窃等灾祸更是不计其数。时至今日,漫步这宫墙里,你会惊讶于故宫的生命力,它几乎完整地复原了明清时期的宫廷风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让你置身数百年前的岁月沧桑,诉说着激荡回肠的历史故事。
这一切,都得益于六百年间精益求精、历久弥新的“匠人精神”,无数“择一事、终一生”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扩展着极致的边界,并不断赋予其全新的内涵。
【一】故宫的“匠人”
去过故宫的人,几乎都会被宫殿门口的大缸吸引,心中不禁嘀咕起来:“这天下独尊、至高无上的宫廷重地,怎么会放这么多水缸呢?”
其实,这些水缸恰恰是故宫设计者们别出心裁的设计。故宫为木质结构建筑群,有七十多座宫殿、九千多座房间,一旦失火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设计者们便开展了一场“头脑风暴”,在宫内放置308口“太平缸”用于防火,每口缸都可储水千余升,只要宫中出现火势,侍从们就可以迅速从缸中取水,迅速浇灭火势。每到冬天,皇室每年还会命专人烧火,避免缸中的水结冰影响取水。
除了精妙的防火设计,设计者们同样将防范水害做到极致。在故宫的庭院的门槛角、石角和石阶下,总能看到做工精致的排水孔洞。这些孔洞叫做“券洞”,也叫“沟眼”,由石材制成,能够经受住水的冲击力,下大雨时能够保证庭院中的地面积水被迅速排空。同时,紫禁城中所有的石栏杆底座部都凿有排水孔,尽管降雨时雨水容易在栏杆底部形成积水,但这些排水孔也能迅速将积水排空。
据资料记载,故宫的总设计师蒯祥在施工前会对每项工程作出精确的计算,竣工之后,位置、距离、大小、尺寸与设计图分毫不差,能够“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不仅建筑学的造诣炉火纯青,亦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意识。
这种细致的“匠人精神”并非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时期,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四年前,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火遍大江南北,它将镜头放在了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台边,使这个几乎不被人了解的职业从幕后走到台前。其中,钟表修复师王津被网友称作“故宫男神”,大家惊讶于他娴熟的手艺,以及“择一事,终一生”的工作态度。
清代皇帝酷爱搜集钟表,西方传教士也积极钻研皇帝的喜好,将国外制作精美、功能复杂的钟表源源不断地送往宫中。至今,宫中钟表藏品数以千计,并形成了代代相传的钟表修复技艺。据王津介绍,宫廷钟表的修复难度极大,恢复演艺功能更是难上加难。王津开始维修时,没有图纸,只能拆下所有的零件,逐一进行分析,分析准确才能开始下一步的调试。由于历史悠久,很多钟表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孤品,无法寻找到与其相匹配的零部件,所以出错的成本非常高。此外,每个钟表的维修周期也很长。有时,一个钟表的维修周期可能会长达一年。拿王津的话来说,这种东西差一点儿都不行,这个就是要从底层开始看,就是精细地一步一步往上。
【二】律师亦“工匠”
故宫匠人手中的一砖一瓦、一钟一表,亦如律师手中的一事一案。律师的工作在解决问题,靠的也是知识和技能,似可称为“法律工匠”。成为有“匠人精神”的律师,就意味着追求专业的技能、细节的打磨和服务的创新。
1、专业是看家本领,需极致而精进。律师行业对于专业的依赖,类似于工匠对工具的依赖,而这个“工具”的庞杂又远胜于普通工匠。而经济社会生发的新型模式,新法新规的不断发布,对律师专业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对自己专业领域保持全部知识的熟知,全部信息的把握,以此为基础构建全面的专业体系,方有追求极致的基础。
2、细节是魔鬼,需不断复盘与调试。法律是极之严谨的科学,律师的细致化作业,关乎当事人的重大权益。而案件的代理,修复破坏的社会关系,更是精细化“维修”精密仪器的过程,细节就成为极致的标准。在律师人数不断增多,行业饱和的状态下,细节才是获取客户认可的关键,从基本信息的采集、证据的搜集,再到参加庭审、撰写法律文件,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精雕细琢。这些细节的追逐,也必然对代理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3、创新是能量,需突破与发展。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延展,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在律师行业也催生了更多的新技能、新领域。不断提升数据化运用的能力,云端协同的能力,已经成为律师跟上时代的基本素质。律师既要借助新媒体开发潜在客户,更需要借助知识平台夯实专业,借助各种工具提升效率,还需要构建线上开庭、线上模拟法庭等新能力。律师追求的极致里,要包含对创新的拥抱,对时代的理解。
【三】向“匠人”致敬
追求极致是“匠人精神”的内核,也是专业机构区分度的标尺。打开网页,搜索天同,专注、极致、创新、开放四个价值观跃然目上。极致,也是天同追求的价值观,是身在故宫边被渲染的能量。
读书期间,天同已名声鹊起。看到朋友圈转发“天同诉讼圈”的文章,惊叹于文章的硬度和专业度。老师们课堂上的赞许,同学们口口相传的战绩,都让学子们充满好奇。还记得校招宣讲,天同合伙人向我们介绍天同的案件流程管理体系,每个案件要经过41步标准化的严格流程,让我惊讶于一个案件被精致生产的过程。直到,我加入天同,才发现这里的极致不止如此。
在这里,看到合伙人的亲力亲为。评估阶段,就几乎将全部权威案件进行检索研究,用可视化方式进行汇报,重大案件全所业务委员会讨论,形成的呈报文件,力求尽善。
在这里,看到对客观和专业的敬畏。每次的讨论,都以客观中立的视角进行,所有的法律分析都向客户交底。对每一个客户的尽责,放在了收益的前面。
在这里,看到文件的质量被极其看重。复杂案件的文书修改可能要修改到十多稿,合伙人带领下对案件不断的探究,对文书不断的磨合。
在这里,看到证据的挖掘必须穷尽。我们因对大数据一次次检索发现了案件核心证据;我们关注案涉主体微信微博账号,全面了解交易背景和交易过程;我们对每一次获证的机会都不轻易放弃。
在这里,看到对庭审的准备叹为观止。观看类案的庭审,是必须的功课;模拟法庭,是重案的常态;而法庭前的一分钟,都是庭前准备的时间。
原来,故宫穿越了六百年,告诉我们的那个声音——极致无边界。天同也在努力去践行——打尽每一发子弹,去赢取一场战役的胜利;用法律人的不苟且,致敬每一位历史上的匠人。
“天同文化”栏目由王真律师主持,我们希望借此传达天同的愿景、理念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