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年初,举国罹遭新冠疫情,律师行业不约而同转战互联网传媒,一时间呈百家争鸣之态,各类信息纷至沓来,相信深陷无法兼顾吸纳之烦恼者不止我。此为行业之兴,个体之幸。天同的主战场在“无讼· 直播晚八点”栏目,蒋律师为此亲自挂帅,举全所之力,邀权威专家,采专业设施,形神兼备,品质上乘,在此广告一二,望不讨烦。此间,同样产生影响力的一档栏目名为“法庭艺术”,由此引发本人诸多感想,恰与年初回顾相为衔续,故试作如下阐述 。
就“艺”与“术”之内容和关联,可以借用相声大师郭德纲先生的一段归纳,“艺”是演员的能耐,“术”是把能耐卖出去的手段,有“艺”无“术”是诈骗,有“术”无“艺”是商贩。郭德纲先生的总结非常精彩,移于律师行业,竟也大致恰当。只是无术之“诈骗”改为“自欺”,或更为恰当。于此,律师首先需有高超的专业水准,其次还要有能力将自身专业推诸受众,使人接受采买(若能力不足,借助组织实现同等效果亦可)。若不能兼备,则会出现业内并不鲜见的两种状况,或自诩高手却无人问津致终日悲秋愤恨,或网罗案源后草率处理使行业口碑日降。由此观之,认清并发展诉讼律师的“艺”与“术”,应是律师个体和行业均需直面并解决之局面,并非全无必要。
诉讼之“艺”乃属科学范畴之理性探究,与受感性统辖之“艺术”相去甚远
倘使诉讼与“艺术”生出关联,其大致是在于律师个体之风格层面。无论面见客户,抑或庭审陈辨,总有人慷慨激昂、有人娓娓道来、有人灵光闪现、有人深谋远虑,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个人风格之能,在于感染听众,使其接受自己,当然不能谓之无用,但难以触达内容和本质,如以此定义诉讼之“艺术”,总有隔靴搔痒之障。
向内审视,诉讼律师之“艺”,实在法律之运用。个人感觉,其中涉及三个层面:其一是对现行规范之掌握以及由此建立体系思维;其二是将客观事实由日常场景向规范场景之转化;其三是于转化后的规范场景中完成诉辨主张之推演。其中,立基(体系合乎客观的法)、引致(以体系检验现实),推演,无不是科学之理性方法,与感性之“艺术”全无关联。
1、立基。上述最难者,莫过于立基,其关键处是方向和心劲儿。以民事诉讼律师为例,民法规范纷繁复杂,若通学一遍,其难度不亚于“皓首穷经”之喻,况通读之后构建体系又非一日之功。由此看来,成为专业诉讼律师似为空中楼阁一般的伪命题。然而,现实中的民法学大家却又使我们对伪命题的结论产生怀疑,先生们对于关键规范条文总能信手拈来,而且总在最为恰当的时机和位置,这让我们于层层迷雾之中仿又见到远处的一片光明。何以至之?其实就在于民法的科学性。自罗马法以来,民法之渊源中从未缺席学说的影子,亦是在学说的维系和影响下,大陆法系诸国民法大体以传承有序的方式进行发展。经过持续的内在完善和进化,民法学说早已具备以可检验为标准的科学属性。因此,对法学理论的学习和精读,对构成民法科学的诸多概念、权利类型划分及其功能和运行方式、归责原则等诸项制度的掌握,方为立基之有效手段,方可保证基础的科学、可靠和稳固。就该项学习工作,诉讼律师所负任务其实远轻于立法者和裁判者。恰如曾有长辈规劝于我,律师学习理论,精读一本或一人之著作,兼顾了解其他观点,此足矣。易言之,律师仅需采一家之说,由此辐射了解概况即可。然则,立法者和裁判者或需兼采各家之长,或需比较各家之优,其负担任务着实更为艰巨 。
2、其二、三项之转化和推演 ,所需注意者仅为态度和耐心。易言之,只要有意为之并持之以恒,达到及格并无难度,再往上发展,就因天分不同而有所区别了。所谓转化,也大体有三个步骤:一是围绕争点拆分客观事实,使客观事实要件化;二是整理要件客观事实,假归类、辨析等方法,合并同类,辨析冲突,抽取客观事实中最为真实的状况;三是引致法律规范,使客观事实要件转化对应的规范事实要件 。
3、所谓推演,实为路径之选择和风险之预判,完成转化后,同一客观事实可能对应不同规范事实要件,以合同为例,一项事实既可能属于履行瑕疵,也可能属于标的瑕疵,既可能构成违约,也可能形成解除权。此时,律师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从中任意选择,或者全部呈给法庭交由裁判者选择,而是从不同路径出发,模拟不同路径下请求所面临的抗辩事由,最终选择障碍最少成率最高的路径。不难发现,这两项任务极为繁复,且易生纰漏,非稳固之基础和反复之演练(或团队运作),难以实现预期之效果。
前涉内容,看似有章可循,但对已经执业的律师,却总会受学习条件、领导意志等诸多因素影响,客观上是极难付诸实践的。于我个人而言,有幸在天同执业,前述能力恰为天同所倡导,由此各方面条件总能作成最为适宜妥恰,天同和每个天同人的关系,我想以互相成就作比并不过分。
律师之“术”,本为营销之术,体诸“艺”之展示售卖,贵乎与大势之顺应,成于战略之落实,但应秉持诚信营销,避免流于夸张哗世
律所层面的宏观之“术”,在于战略制定和调整。律师行业竞争激烈,惟顺应大势者,方能永立潮头。于此,律所之长远发展,与政策之长治久安,在宏观需求上当无本质差异。质言之,宏观政策之研判,经济走势之预测,确定产品发展创新之方向和计划,当为律所和律师市场行动之前提。是故,天同自2016年初即引入战略咨询机构,确定产品领先型战略方向,制定十年战略规划,三年战略目标,年度目标调整决策等诸项制度,随大势而行,并作适时调整。比如文首提及的互联网传媒领域,天同即早已纳入发展规划,由此开始建设的网络远程办公制度、开始发展的培训直播技术,并非肇始于疫情横虐,“九民纪要网络课程”早在疫情开始之前即已上线。由此,几乎人人可清晰判知律所未来走向,参与律所事务即是经营自己,因律所发展顺应趋势,故个人之发展方向足以预判而不会发生偏差,此亦可称相辅相成。
律所层面的微观之“术”,在于展示“艺”的方式和手段。诉讼业务之开拓发展,“艺”为待售商品,胜诉为商品之品质,律师既为“艺”之所依,亦为品质保障,然无论“艺”之形式还是品质之体现,均具无形特征,难供需方作有形考察择取。再者,诉讼业务于纠纷各方多属不可预测发生时间的突发事件,故营销(展示)对象不能提前锁定具体名单。由此,诉讼业务市场发展无不体现为机会之获取。泛而言之,诉讼律师普遍采用的拓市方式均为以时间赢取机会,通过常年服务等方式提前锁定客户,此间承接常年客户所生纠纷处理需求。然则,惯常方式常囿于概率之不确定特征,且需打造复合型团队组织,个人执业愿景以及执业品质或无法兼顾保障。是故,天同秉持创新、开发之理念,开发推广“诉讼可视化”、“模拟法庭”、“案例大数据”之三大诉讼法宝,一者使无形之诉讼服务得以有形化,二者也尽可完成律师执业水平提升所需的立基、转化、推演等能力之建设,确保“艺”之品质。由此,实质上使目标市场锁定确有诉讼需求群体,消减诉讼拓市故有之概率风险。
律师个人层面之“术”,在于就具体案件展现“艺”之品质。技术革新缩短沟通距离、降低沟通成本,纠纷当事人选择律师更为便捷审慎,从以往相信熟人逐渐演变为委托能者,作出选择之前货比三家,在行业内愈加普遍。基此,诉讼律师与纠纷当事人洽谈具体案件时,通常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律师会被作为当事人进行比对的样本。就同一案件,当事人已作多次咨询,某一律师意见仅为若干意见之一,当事人有充分样本,供其判断谁对谁错,谁更全面。此时,扎实的基础、敏锐的捕捉问题能力、体系化的纠纷解决方案,当是诉讼律师赢取案件代理的基本素质。二是当事人素质提升,需要律师建立行业法律思维习惯。当事人在其所属行业,多深耕多年,故即便面临诉讼,其思维定式和表述习惯仍停留在其自身行业内部,由此造成诉讼律师与当事人存在沟通语境上的障碍。于此,诉讼律师一方面要注意对目标领域的知识积累,以准确掌握其行业术语和表述习惯,避免无法领会当事人意思,或被当事人视作外行。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将客户带入自身语境的能力,面对客户时尽量减少法律术语的使用,培养准确把握当事人所涉交易实质、直指纠纷所涉经济本质等能力。由前述一、二引发的第三个问题,是诉讼律师就具体案件当以诚信待之。反之,若信口承诺,或哗世取名,则会被轻易识破,轻者丧失具体案件机会,重者将在某一(类)当事人群体内口碑降低,丧失相关行业机会。
因时间有限,仅以短文记述所感所得,多为个人感悟,必有不当之处,请诸位一哂而过,不必当真 。
天同沈阳开业时,曾不揣浅陋填作一首《破阵子》,今再献丑乱填《满江红》,一因离京四载甚为怀念那一方天同四合院,二为疫情将过、春暖花开,天同四合院开门纳吉、广邀贤良。
<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天同文化”栏目由王真律师主持,我们希望借此传达天同的愿景、理念和价值观。